本報記者 孫榕
從以往案例可知,俗稱為“果凍”的新型毒品,在制作過程中被摻入了卡西酮類、苯丙胺類物質。
這種新型毒品通常是被直接食用,或是混入酒水飲料中飲用,對濫用者會產生興奮和致幻作用,并導致其產生狂躁、偏執及被害妄想,誘發各種暴力行為;長期使用可能造成精神障礙,大量使用可誘發心力衰竭和肝腎衰竭。
卡西酮類藥物曾用作抗抑郁和抗震顫麻痹的藥物,但最終都由于成癮和濫用的問題而退出使用。吸食卡西酮類物質能導致類似甲基苯丙胺(冰毒)的興奮作用和類似麥角二乙胺(LSD)的致幻作用,同時還伴有心動過速、血壓升高等反應。同時,由于卡西酮類物質通過血腦屏障進入神經中樞的能力較弱,濫用者往往會加大用量并持續吸食以獲得預期的興奮感,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大腦損傷。
卡西酮類物質已達上百種,常以“浴鹽”“植物肥料”“除草劑”“研究性化學品”等名稱偽裝出售,多是粉末和片劑。目前濫用此類藥物導致精神錯亂、自殘及暴力攻擊他人的案例已有很多報道。2012年國外的一起“啃臉”事件,即一吸食卡西酮類物質人員所為。
苯丙胺類物質具有強烈的中樞神經興奮作用,比傳統毒品的毒害性和成癮性更強,冰毒、麻古、搖頭丸等都屬于苯丙胺類毒品。
濫用苯丙胺類物質,最常出現的后果是精神病樣癥狀。臨床資料表明,其可對大腦神經細胞產生直接的損害作用,導致神經細胞變性、壞死,出現急慢性精神障礙。除了精神損害之外,苯丙胺類物質還會對心血管產生興奮作用,可導致急性心肌缺血、心肌病和心律失常,甚至出現昏迷死亡的情況。
甘肅禁毒網版權所有,未經協議授權,禁止下載使用或建立鏡像 您是第 位訪客
通訊地址:蘭州市廣武門街道黃河沿38號 投稿郵箱:gsjdw@163.com
甘肅省禁毒協會 主辦 隴ICP備20000024號-1